台股美股進入熊市?從歷史看2025年,會跌多久?何時是進場時機?

熊市如何判斷?該怎麼準備?

Forexify 匯識資訊

2025年4月5日 上午 3:44

知識基底

近期全球股市劇烈震盪回檔暴跌,在川普關稅政策大刀底下市場崩盤重挫,已經來到技術性的熊市,許多投資人開始擔憂「熊市」到底會有什麼狀況?又是如何發生的?為什麼市場會如此恐懼?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?本文將深入剖析熊市的定義、歷史數據、市場特性,並提供實用的應對投資策略與心態,幫助你在動盪的市場中保持冷靜,甚至把握危機中的轉機。

熊市是什麼?該怎麼定義?

熊市(Bear Market),又稱「空頭市場」,指的是股市或經濟長期處於下跌趨勢的階段。當市場從近期高點下跌超過 20%,並且投資人普遍看壞未來前景時,即可定義為熊市。

相對於熊市的是「牛市(Bull Market)」,即市場長期上漲的階段。有趣的是,市場上流傳著一句話:「牛市是為熊市做準備的。」這意味著股市的長期上漲可能隱藏著過度樂觀的泡沫,而熊市則是市場回歸理性的調整期。

熊市為什麼會發生?市場下跌6大核心

熊市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所致,而是由經濟、政策、市場心理、資金流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以下是導致熊市發生的六大主要原因:

1. 經濟衰退與企業盈利下滑

熊市通常與經濟衰退密切相關。當GDP增長放緩、失業率上升、消費與投資減少時,企業盈利隨之下降,股市自然失去支撐。

歷史案例:2008年金融危機時,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,企業大規模虧損,標普500指數暴跌57%。

領先指標: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跌破50、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,往往預示經濟衰退與熊市來臨。

2. 貨幣政策緊縮(升息、縮表)

央行升息會提高企業融資成本,並降低市場流動性,導致股市資金外流。

典型案例:2022年美聯儲大幅升息對抗通膨,導致納斯達克指數進入熊市。

影響機制:

債券收益率上升,資金從股市流向債市。

企業借貸成本增加,利潤受壓縮。

3. 市場過度投機與泡沫破裂

牛市後期,投資人往往過度樂觀,推高估值至不合理水平,最終泡沫破裂。

中國A股案例:2015年杠桿牛市後,監管收緊融資,導致股市崩盤。

美股案例: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時,科技股估值脫離基本面,最終納斯達克指數暴跌78%。

4. 地緣政治與黑天鵝事件

戰爭、貿易衝突、疫情等突發事件會引發市場恐慌,導致資金避險。

2020年新冠熊市:全球股市因疫情封鎖暴跌,標普500短時間內下跌34%。

2022年烏俄戰爭:能源危機加劇通膨,歐洲股市進入熊市。

5. 投資者心理:恐慌與羊群效應

市場情緒極端化時,投資人會非理性拋售,加劇下跌。

熊市三階段心理:

否認階段(投資人認為只是回調)。

恐慌階段(大規模拋售)。

絕望階段(市場極度悲觀,底部形成)。

1929年大蕭條:無重大利空,純粹因恐慌性拋售導致崩盤。

6. 流動性危機與杠桿爆倉

當市場下跌觸發保證金追繳或基金贖回潮時,會引發被迫賣出,形成惡性循環。

2015年A股股災:融資盤爆倉導致「多殺多」,千股跌停。

2008年雷曼危機:金融機構去杠桿,市場流動性枯竭。

熊市的發生是經濟週期、政策調整、市場情緒、資金流向共同作用的結果。歷史數據顯示,每次熊市後都會迎來新一輪牛市,因此理解熊市成因,能幫助投資人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,甚至在低點佈局優質資產。

熊市是經濟衰退的領先指標?

許多人誤以為「經濟衰退導致熊市」,但實際上,股市往往比經濟更早反應。根據歷史數據,熊市通常在經濟正式進入衰退前 3-6 個月 就開始下跌。這是因為股市反映的是投資人對「未來」的預期,而非當下的經濟狀況。

股市與經濟衰退的時間關係

以下是近年來 股市高點 vs. 經濟衰退開始時間 的整理,基於歷史數據和當前市場分析(截至2025年4月):

1. 2007-2009年金融危機

  • 股市高點:2007年10月(標普500指數達1,565點)
  • 經濟衰退開始:2007年12月(官方認定)
  • 時間差:股市領先衰退 2個月
  • 後續發展:股市持續下跌至2009年3月,標普500累計跌幅達~57%。

2. 2020年疫情衰退

  • 股市高點:2020年2月19日(標普500指數觸及3,386點)
  • 經濟衰退開始:2020年2月(NBER認定)
  • 時間差:幾乎同步,但股市在3月23日觸底前暴跌~34%。

3. 2022年技術性衰退(未正式認定)

  • 股市高點:2022年1月(標普500指數4,818點)
  • 經濟收縮:2022年Q1和Q2 GDP連續負增長(技術性衰退)
  • 時間差:股市領先約 1-2個月,但衰退未被NBER正式確認。

4. 當前2025年潛在衰退(市場預期)

  • 股市高點:標普500:2025年2月19日(5,614點)|納斯達克:2024年12月(歷史高點)
  • 經濟衰退信號:亞特蘭大聯儲GDPNow模型預測2025年Q1 GDP萎縮2.8%。
  • 摩根大通將衰退概率上調至60%。
  • 時間差:若衰退於2025年Q2開始,股市已領先 3-4個月(自2025年3月暴跌算起)

這意味著,當經濟數據開始惡化時,股市可能已經跌到中後段。因此,投資人應密切關注股市動向,而非僅依賴滯後的經濟指標。

關鍵觀察核心重點

  1. 股市通常領先經濟衰退:平均提前 3-6個月,反映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
  2. 政策與外部衝擊影響時間差
  • 2020年因疫情突發,股市與衰退幾乎同步。
  • 2025年衰退預期主要來自關稅政策與就業市場惡化,股市已提前反應

熊市的歷史數據與特性

1. 熊市通常「緩跌」,而非瞬間崩盤

與大眾認知不同,熊市往往不會在短時間內暴跌,而是呈現「階梯式下跌」,平均每月跌幅約 2%。如果市場出現單日暴跌(如 2020 年 3 月疫情爆發時),通常屬於「短期修正」,而非真正的熊市。

2. 熊市後期跌幅更劇烈

統計顯示,熊市的跌幅分佈並不均勻:

  • 前 2/3 時間:佔總跌幅的 1/3
  • 後 1/3 時間:佔總跌幅的 2/3

這意味著,熊市末期的下跌往往更猛烈,許多投資人會在最後階段因恐慌而拋售,錯失後續的反彈機會。

3. 熊市平均持續 18 個月,但反彈後漲幅驚人

自 1960 年以來,美股熊市平均持續約 1.5 年,但每次熊市後都會迎來新一輪牛市。例如:

  • 2008 金融海嘯(熊市跌幅 ~50%)→ 隨後迎來 2009-2020 年史上最長牛市。
  • 2020 年疫情崩盤(短暫熊市)→ 隨後 NASDAQ 翻倍上漲。

「跌幅越深的熊市,往往伴隨更大的牛市。」 因此,長期投資者不應在熊市底部絕望,反而應關注未來的復甦機會。

面對熊市的7大策略心法

每一次熊市都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。投資人若能冷靜應對,甚至能在市場低點佈局優質資產,為下一輪牛市做好準備,以下是專業投資機構與市場專家建議的 7大熊市應對策略,幫助你在動盪中保護資產,甚至逆勢獲利。

1. 避免恐慌性拋售,保持長期視野

市場週期定律:自1960年以來,美股每次熊市平均持續 18個月,但隨後都迎來更強勁的牛市3。

歷史教訓:2008年金融海嘯時,若投資人在最低點賣出,將錯過2009-2020年史上最長牛市(標普500上漲400%+)。

關鍵行動:

檢視持股基本面,若公司財務穩健、產業前景佳,應耐心持有。

避免因短期波動做出情緒化決策,熊市末期往往跌幅最猛,但也是最佳買點。

2. 分批佈局優質資產,降低進場風險

定期定額(DCA):每月固定金額投入,平攤成本,避免一次性買在高點。

逢低加碼策略:

  • 當市場下跌 10%~15%,可分批買進ETF(如標普500、納斯達克100)。
  • 參考技術指標(如 200日均線)判斷支撐位。

聚焦抗跌產業:

  • 必需消費品(如寶潔、可口可樂)
  • 醫療保健(製藥、醫療設備)
  • 公用事業(電力、水務)

3. 提高現金比例,等待更好機會

保留至少10%~20%現金,以便在市場極度恐慌時加碼。

觀察市場底部訊號:

  • 美銀FMS現金水位 >5%(顯示投資人極度悲觀,可能觸底)。
  • 高收益債利差擴大至400基點以上(反映市場風險偏好極低)。

4. 動態調整資產配置,增加防禦性標的

降低股票曝險,增加債券與黃金:

  • 長期美債(TLT):若聯準會停止升息,債券價格可能反彈。
  • 黃金(GLD):避險需求推升金價,2025年已突破 3,100美元/盎司。

避險工具:

  • VIX相關ETF(做多波動率)
  • 反向ETF(如SQQQ)(對沖科技股下跌風險)

5. 汰弱留強,重新檢視投資組合

砍掉財務體質差的公司:

  • 負債比率過高、現金流不足的企業可能撐不過熊市。

加碼現金流穩健的龍頭股:

  • 如微軟(MSFT)、蘋果(AAPL)等科技巨頭,即使下跌,長期仍具競爭力。

6. 關注政策轉向訊號,提前佈局復甦

聯準會降息週期:若通膨降溫,Fed可能轉向寬鬆,帶動市場反彈。

財政刺激政策:政府基礎建設投資、減稅等措施可能提振經濟。

7. 心理建設:熊市是財富重分配的機會

巴菲特名言:「別人恐懼時我貪婪,別人貪婪時我恐懼。」

歷史數據:

  • 標普500在熊市平均跌幅 ~34%,但牛市平均漲幅 ~180%。
  • 跌幅越深的熊市,後續牛市漲幅越大(如2009年金融危機後美股上漲300%+)。

【專業課程】2025精準資產配置:掌握熊市投資心法

近期美國總統川普釋出新一輪關稅政策,引發全球股市劇烈震盪,市場恐慌情緒升溫。然而,每一次市場大跌,都是理性投資人重新審視策略的關鍵時刻。對於想要在熊市中把握機會的投資者,我們建議可採取以下雙引擎策略:

長期佈局ETF:市場低估時累積核心資產

  • 熊市往往提供絕佳的ETF買入時機,尤其是追蹤大盤指數的標的(如標普500指數ETF-SPY、納斯達克100ETF-QQQ)。
  • 定期定額(DCA)降低風險:無需猜測市場底部,透過分批買進平攤成本。

聚焦抗跌型ETF:

  • 防禦型產業:必需消費品(XLP)、醫療保健(XLV)
  • 高股息ETF:在低利率環境下提供穩定現金流(如VYM、SCHD)
  • 歷史回測數據:2008年金融海嘯後,定期定額投資SPY的報酬率遠勝於一次性投入。

短線操作CFD:靈活運用市場波動賺取價差

  • 對於熟悉技術分析的投資人,差價合約(CFD)提供雙向交易機會,無論市場漲跌都能獲利。
  • 做空股指對沖風險:若判斷市場仍會下跌,可做空美國三大指數(如US500、US30)。

槓桿放大收益(但需嚴格風險控制):

利用CFD來交易納斯達克指數,利用2-5倍槓桿放大反彈行情收益。

  • 停損紀律至關重要,避免過度曝險。
  • 搭配技術指標:觀察RSI超賣區(<30)、移動平均線支撐位等來提高進場精準度。

若想更系統化學習如何在市場動盪中保持優勢,歡迎報名匯識資訊執行長 小路Lewis 在 臺北商業大學 開設的 「2025精準資產配置」 課程:

🔗  課程報名連結

✅ ETF回測與組合策略:透過歷史數據驗證最佳投資策略與風險、報酬的數據

✅ 動態調整技巧:根據經濟週期調整股債配置比例

✅ 槓桿工具應用:安全使用CFD、槓桿ETF放大收益

熊市不是危機,而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。 無論是長期持有ETF,或是短線操作CFD,關鍵在於紀律性執行策略,避免情緒化決策。現在正是提升投資能力的最佳時刻! 

熊市是危機,也是轉機

熊市雖然令人恐懼,但從歷史來看,每次熊市都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。正如投資大師巴菲特所言:「別人恐懼時我貪婪,別人貪婪時我恐懼。」

關鍵在於:

✅ 理解熊市的本質,避免被情緒左右

✅ 保持長期視野,不盲目追漲殺跌

✅ 在市場悲觀時,逐步佈局優質資產

當下一次牛市來臨時,那些在熊市中堅持下來的投資人,往往能獲得最豐厚的回報。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在動盪的市場中保持冷靜,成為市場生存下來的贏家。

延伸閱讀 >> 全面解析!股票指數ETF,長期投資最佳標的

延伸閱讀 >> 2025從零開始股票指數投資學習地圖:全方位掌握股指投資

延伸閱讀 >> 黃金投資新手必看,2025年抗通膨選擇

Forexify Premium會員招募中

免責聲明:本文所有分享純屬個人心得,所提供的投資內容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。所談及、分析之股票及金融產品,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,並不構成任何投資要約、誘使、邀請、建議及推薦,同時,我方有權隨時修改任何活動細節。

文章標籤

# 股票指數# 熊市# 股市